为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和防范意识,景泰县检察院积极探索创新、优化法治宣传方式,有效发挥“法治副校长”机制作用,突出抓好校园、家庭、社会及涉罪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以法之名守护少年成长。
深入校园开展“花式”普法
一是法治宣讲不停歇。景泰县检察院联合政法机关和教育部门,确定11名政法干警担任“法治副校长”,组建“法治进校园”巡讲团,深入校园开展法治巡讲活动,今年以来,在中小学校召开法治报告会议12场次,在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法治宣讲40余场次,深入宣传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防性侵、防欺凌等法治知识,发放法律书籍及宣传资料1万余份,送法进校园实现县域全覆盖。二是“模拟法庭”重实践。联合中小学组织开展“青春与法同行,法治护航成长”主题“模拟法庭”活动,将知识性、教育性、警示性融入一体,“情景式”学习法律知识,“零距离”感受法律尊严和权威,让同学们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意识。三是多样宣传提质效。主动适应当代未成年人学法理念,倾听校园法治教育需求,量身打造“订制式”阅读、“体验式”参与校园法治课,制作融入电影、动画、情景剧等元素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宣传课件,在幼儿园开展“短小、精悍”的游戏式课程,在中小学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制作并发放法治宣传折页、法律读本等5000余份,因材施教吸引未成年人学法读法兴趣,提升普法趣味性与实效性。
走进家庭精准“促效”普法
一是上门督促尽责。联合教育、学校、社区,针对制发“监督监护令”和“问题”学生家庭上门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围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家长履行好监护职责,改变教育观念,学会接纳、陪伴、教导,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塑造良好生活环境,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二是上门关心关爱。联合民政等部门前往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困境儿童开展“送爱”慰问和法治宣传活动,关心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状况,落实扶助救助政策,重点加强防溺水、防性侵、防欺凌法治宣传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知法懂法守法,增强自护意识,鼓励勇敢面对暂时困境,树立美好生活信心。三是上门教育疏导。联合司法、卫健、妇联、团委等部门,组织社会志愿者对涉罪青少年家庭、被害人家庭上门“回访”,开展心理疏导和法治宣传教育,从贴近生活角度深入浅出的以案释法,引导罪错未成年人家庭解决监护教育“问题”,“受害”家庭依法维护权益,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被侵害。
紧贴社会需求“主动”普法
一是抓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宣传。利用检察开放日、“六一”儿童节、法治宣传日等,邀请中小学师生250余人次走进检察院,参观办案区、“景泰蓝”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区,通过现场讲解、亲身体验、法治小游戏、宪法宣誓等,检察官与同学们进行现场互动,听取大家参观感受、听课收获和对检察机关的新认识,有效激发学生们对学习法律的热情。二是抓好强制报告制度宣传。联合县委政法委深入学校、社区、医疗机构及宾馆酒店等场所开展强制报告制度督导宣传,向学校教职工、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人员宣传强制报告制度意义、作用和不履行强制报告制度的法律后果,推动17家成员单位加强各自监管行业领域强制报告宣传,校园、医院、宾馆、酒店、网吧、KTV等场所强制报告海报张贴率100%,警示标语张贴率100% ,让强制报告制度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三是抓好未成年人保护社会面宣传。把未成年人保护宣传作为对外宣传首要任务,打造“景泰蓝”未检工作品牌,展现检察机关在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线上线下全面推送宣传未成年人保护动漫、动画、海报等信息80条,开展集中宣传6场次,悬挂标语条幅11条,摆放展板53个,发放宣传材料1000余份,切实形成浓厚宣传氛围。
推行罪错少年“专项”普法
一是建立“1+N”专业帮教队伍。整合妇联、民政、教育等各方力量,打造“1+N”跨部门联动专业化队伍,以1支未检专业化办案团队为核心,联动心理咨询、合适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等专业队伍,整合未成年人保护“N”方力量,提升罪错未成年人精准帮教工作成效。二是开展“一对一”法治教育课堂。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区建设法治宣讲、法治体验、心理疏导功能区,配备沙盘、沙画、情绪宣泄仪器、音乐理疗放松椅等心理疗愈设备,根据罪错未成年人的性别、年龄、爱好、行为特征等开展“菜单式”“互联式”“沉浸式”法治教育活动,通过设计专门的法治教育课堂,利用形式上的科学性和内容上的合理性,实现未成年人帮教事半功倍。三是建立“体验式”庭审观摩警示教育制度。充分发挥案件庭审警示作用,与法院建立未成年人庭审观摩制度,选择合适案件组织涉罪未成年人亲临现场观摩庭审,以实际案例警示教育罪错未成年人,提升罪错未成年人法治意识,有效预防未成年人再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