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景泰县检察院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对辖区二次供水整改工作进行回头看,部分小区已完成整改并取得卫生许可证,其余小区正有序开展水箱清洗、水质检测、建档立制等整改工作。
二次供水作为城市供水的“最后一公里”,其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为切实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景泰县检察院突破传统办案模式,依托数字检察精准发力,促进治理升级。
数字筑基+智脑破局
运用数字检察精准识别线索
二次供水监管面临管辖小区多、存量大、难度高等挑战,传统的人工排查方式效率低、覆盖面窄,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景泰县检察院依托最高检上架的“二次供水卫生安全公益监督模型”,通过调取辖区内小区住宅数据、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数据进行分析碰撞,精准定位出23条未经许可擅自供水的可疑线索,将传统“人工排查”的效率提升数倍,实现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定位”的转变。
检行携手+实地溯源
织密问题深度排查防护网
2025年3月,景泰县检察院通过“府检联动”,优化运用检察监督+行业监管模式,联合相关职能部门深入10余个住宅小区水泵房、水箱间等关键场所,对照《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重点核查设施运行、水质保障、制度落实三大维度20余项内容,发现普遍存在未经许可擅自供水,未定期检验水质,无设备清洗、消毒、维护和检查记录,未建立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用于水箱清洗的消毒剂无法提供是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的证明,未对二次供水设施的供水人员、管水和清洗的消毒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联合检查工作人员现场指出问题并给予指导意见,为后续整改提供“专业诊断书”。
精准监督+靶向施策
制发检察建议激活治理效能
针对实地排查发现的监管漏洞与履职缺位问题,景泰县检察院坚持“精准监督、协同治理、综合履职”的理念,推动检察建议从“一纸文书”变为“整改事实”。通过调取数据、实地走访、现场拍照、调阅资料等方式固定证据,向相关监管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2份,明确指出“卫生许可、水箱清洗、水质检测、健康卫生、人员培训”等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联合开展“现场释法+整改指导”活动,向物业、供水单位解读《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明确整改标准与时限,推动问题从“被动整改”向“主动履职”转变。
行政协同+系统治理
构建全链条整改攻坚体系
2025年4月23日,景泰县检察院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并实时跟进,督促其对辖区内二次供水单位全面排查整治,积极开展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等工作。
相关职能部门以检察建议为抓手,整合资源、联动发力,构建“检测+服务+培训+信用”四维度整改体系。一是紧盯重点问题整治。对问题严重的两家小区全程跟进,由供水单位清理二次供水设施周边环境,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水质检测,对检测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清洗消毒后再次进行检测,并予以公示,对于室外的供水设施周边进行硬化且加设围栏、警示牌,安排专人管理并纳入双随机抽检中。二是分类管控、全面推进。共摸清二次供水小区73家,对50个住宅小区进行水质检测,签订二次供水承诺书50余份,并督促相关部门委托公共检测中心扩大抽检范围、加密水质检测频次,推动供水单位自行联系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水质检测,实现水质安全闭环管控,确保水质达标;建立“整改—复查—销号”机制,制定整改达标条件,推行进阶式整治和分类式监管,确保符合办理卫生许可证的各项要求条件;对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及独栋小区等,协调城市公共供水单位升级改造,将用水纳入直供范围。三是政务服务优化升级。组织召开线下专题培训会,培训70余人次,向供水单位解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办理流程,针对供水单位重点讲解设施运维、水质监测及和建档管理等。将所有二次供水单位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纳入工作管理微信群,并通过宣传海报、手册、微信公众号推文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二次供水安全卫生知识宣传及业务指导。通过现场实训指导+线上同步推送资料清单、示范文本及填报示例,办理卫生许可证“一次性告知+模板化指导”,实现“一次跑路、高效完成、建档立制”。四是信用监管+长效约束。将二次供水质量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整改到位、水质稳定的单位给予信用加分,对屡次责令不该的单位实施信用惩戒+行政处罚,形成“守信激励、失信受限、违规必罚”的鲜明导向。
小小一滴水,映照大民生。下一步,景泰县检察院将持续跟进,发挥检察公益诉讼职能,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饮水安全问题,以“我管”撬动“都管”,着力打通二次供水的“堵点”“痛点”,确保居民喝上安心、放心、优质的饮用水,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贡献检察力量。